x用户登录
脂肪肝分类中国脂肪肝防治与康复网>脂肪肝常识>脂肪肝分类> 正文
非均匀性脂肪肝应该如何诊断

非均匀脂肪肝是脂肪肝的常见形式之一,多局限于一叶或数叶,呈扇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常延及肝脏表面;少数可呈球形或结节状,影像检查易与实质肿瘤相混淆,为影像学鉴别的难点。中国脂肪肝防治与康复网专家专门针对非均匀脂肪肝的影像学特点做一介绍。


1 超声诊断


B超可检出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对脂肪含量达50%以上者,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可达90%。近来国内外有学者研究,把回声数据进行量化,可对脂肪变性程度甚至病灶性质进行准确判断。B超对脂肪肝的敏感性和准确度低于CT,但简便易行,无放射性,目前仍为脂肪肝的常用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非均匀脂肪肝多局限于一叶、数叶呈不规则分布,少数呈球形。脂肪浸润与非浸润区混杂相间。B超声像改变主要为透声性下降,近探头区回声增强,远端衰减。


1.1 局灶浸润型:呈局部高回声或相对高回声区,边缘清楚,但不规则,似血管瘤。有时高回声占肝的一段或一叶。


1.2 弥漫性非均匀型:脂肪浸润占肝实质的大部分,呈高回声,不均匀,边缘不规整,其间夹杂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肝组织,呈岛状相对低回声区(肝岛)。如未重视周围肝脏回声的增强,易将肝岛误为“病灶”。


局灶脂肪肝和脂肪肝中的肝岛均须与占位病变鉴别,前二者无占位效应,血管通行正常,对周围结构无推移挤压现象。间歇二次谐波成像声学造影对局灶病变与肿瘤的鉴别较有价值,造影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组织回声增强,肿瘤内的异常增生血管清楚显示,呈“蜘蛛网”状。鉴别困难时,可考虑CT或核素扫描等检查。


2 CT诊断


CT对脂肪肝的敏感性好,准确性高,测其CT值多可明确诊断,不同CT扫描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鉴别诊断。平扫时正常肝CT值一般比脾高6~12Hu。脂肪浸润区CT值下降,与脾之密度关系异常甚至倒置。肝内脂肪沉积量与其CT值呈负相关,存在相对线性关系。脾脏CT值较固定,肝/脾CT值之比可作为评价脂肪沉积量的参考指标,亦可作为疗效评价和随访的依据。


2.1 局灶脂肪肝:常发生于镰状韧带附近,又可分为: ①小片状脂肪肝,CT平扫呈小片状或条片状低密度病灶,密度较均匀,边缘清楚或欠清;②结节状脂肪肝较前者少见,CT平扫及常规增强均呈结节状或球形低密度灶,边缘清,内无密度更低区。


局灶脂肪肝需与局灶占位病变相鉴别,其特征如下:①病灶多非球形,密度较均匀,边界多欠清。增强后病灶周围无强化环,边缘仍欠清。肿瘤多呈球形,密度多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边缘或内部多有不均匀强化,其内血管形态及走行异常。②无占位效应,其内血管形态、分布无异常。位于肝包膜下者,肝缘无局限性隆起。③增强扫描,CT值低于周围肝组织,呈相对低密度,动态扫描时间密度曲线与正常肝相似;而肝癌病灶呈非同步变化,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


2.2 弥漫性非均匀脂肪肝:① 弥漫小灶性脂肪肝CT平扫和常规增强见弥漫多灶性、小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欠清。主要须与弥漫型肝癌鉴别,后者为弥漫性分布的小结节,结节大小不等或有融合,密度不均匀,血管形态及走行异常。② 脂肪肝中的肝岛在弥漫性脂肪肝或大片脂肪肝病灶中,有时可见岛状正常或脂变较轻区域,呈相对高密度影。为结节状、新月型或不规则型,边界清。平扫时CT值接近正常肝。


3 MRI诊断


常规MRI对本病不敏感,且缺乏定量指标,仅凭常规MRI诊断本病较难。有研究证明,MRI信号受肝内脂肪影响极小;MRS(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则较敏感,MRS信号与肝内脂肪沉积呈线性相关,有利于脂肪肝的检出,但技术复杂,临床应用少。自旋回波脉冲序列(SE)对脂肪肝的敏感性较低,不利于脂肪肝的发现,但可用于与肝肿瘤的鉴别。


氢质子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maging)对脂肪肝的敏感性较高。目前应用的有三维化学位移成像和Dixon二维相位对比成像。三维化学位移成像能较好的区分脂肪和正常肝组织,其显示的脂肪肝信号强度与肝内脂肪含量密切相关。但空间分辨率较低,结构显示欠清,并不常用。Dixon成像空间分辨率较高,且可对肝内脂肪进行定量评价,不但可用于脂肪肝的诊断,还可提高脂肪肝中转移瘤的检出率。CSI成像尚可区分包含黑色素、血块或脂肪的肝肿瘤。


相位成像和脂肪饱和技术对脂肪肝的发现均有价值。比较SE T1加权图像与脂肪抑制或相位成像,常有助于非均匀脂肪肝与肿瘤的鉴别。另有报道在高磁场时(1.5T)采用STIR(short inversion time inversion?recovery sequences)序列对局灶脂肪肝和转移瘤鉴别也有一定价值。


局灶脂肪肝与肝癌和转移瘤的鉴别特点如下:① 在SE T1加权图像上,脂肪肝可呈略高信号,而肝癌和转移瘤多呈低信号;② 在SE T2加权图像上,脂肪肝多呈等信号,肝岛显示不清,而肝癌和转移瘤则呈高信号;③ Dixon成像时脂肪肝信号显著低于正常肝实质,而肝癌和转移瘤呈高信号,与脾脏信号相仿;④(1.5T)STIR序列图像上,脂肪浸润区相对于正常肝实质呈等信号或低信号,肝转移瘤呈高信号。此外,正相(IP)及反相(OP)GRE(gradient?echo)序列的使用能地将其予以鉴别,此时脂肪肝的OP图像为低信号,IP图像为等或稍高信号;转移瘤的OP图像为较高信号。


4 放射性核素扫描


由于放射性药物的选择性分布,核素闪烁扫描可提供肝病的独特信息。


4.1 133Xe成像:Xe脂溶性高,在肝脏滞留量与细胞内脂肪含量相关。所以,Xe成像与脂肪浸润程度相关,有利于非均匀脂肪肝的发现。


4.2 99mTc肝扫描:99mTc硫胶体在体内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该成像基本不受脂滴影响。多数占位病变,包括原发肿瘤、转移瘤等,因病灶Kuppfer细胞减少,会出现图像缺损;而灶性结节状增生则呈胶体吸收增加的表现;如图像正常则可有力地排除以上病变。该成像,尤其是99mTc胶体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法,有重要鉴别价值。


4.3 99mTc RBC成像:对肝血管瘤有高度特异性,并能显示其他局灶病变的血管特征,对局灶超声异常尤其脂肪肝中的局灶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核素扫描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不及B超和CT,但对后二者是有力的补充,可从不同方面阐明病灶的性质。当后二者对非均匀脂肪肝与占位病变的鉴别有困难时,辅以核素检查可明确诊断。核素检查价廉,易操作,无侵入性,国外使用较多。但敏感性较低且有放射性,国内使用少。


5 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对脂肪肝不敏感,各类型脂肪肝血管造影一般无异常表现。但此法可用于局灶病变的鉴别诊断,能明确显示有血管分布异常的各种病灶,如肿瘤、脓肿等。该检查价廉,但有损伤性及放射性,并可能漏诊位于周边的小病灶,临床应用不多。


6 结语


在B超上非均匀脂肪肝的声像改变缺乏特异性,目前多用于脂肪肝的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CT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均较好,又有CT值这样的定量指标可对脂肪沉积量进行评价,对局灶脂肪肝与肝肿瘤的鉴别能力明显优于B超。常规MRI缺乏CT值那样的定量指标,对本病的诊断不如CT敏感,且费用昂贵,方法复杂,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国内外学者多认为,怀疑本病时应首选CT而非MRI。但当CT难以区分局灶脂肪肝或肝岛与肝肿瘤时,可进一步做MRI检查,结合SE T1/T2加权图像及 Dixon成像等技术可以鉴别。核素扫描及肝动脉造影的敏感性均不如B超和CT,且有一定放射性或/和创伤性,但可用于局灶病变或肝岛的鉴别诊断。尤其核素检查有一定特异性,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手段。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