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用户登录
保健常识中国脂肪肝防治与康复网>防治与健康>保健常识> 正文
6大高发癌筛查方法,太全面了,赶紧收藏!

让很多人费解的是:年年体检,为啥一查出癌就是晚期?事实上,“抽个血”、“拍个胸片”这样的常规体检,关注的多为基础病、慢性病,和癌症筛查有着很大区别。


目前,对国人威胁最大的癌症分别是:肺癌、胃癌、直肠癌、乳腺癌、食管癌、肝癌等。


6大癌症早筛方法,提早预防


1.肺癌——最常见的癌

《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预防肺癌的首要一步就是戒烟、避免暴露在污染环境,其次是早期筛查。

预警信号:痰中带血

二附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魏益平提醒,肺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无其他不适的咳血丝痰。如果说长时间地咳嗽,且没有感冐、发烧等常见呼吸道感染症状,并间断有咳血丝痰,这个时候你要高度警惕,必须到医院去检查了。

早期筛查方法:CT检查

推荐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有人疑惑,体检中拍了X光片,应该可以筛查出肺癌。其实,当X光片都能诊断出是肺癌时,很多已经是中晚期了。


2. 肝癌——最隐匿的癌

我国是“肝癌大国”,乙肝、丙肝病毒长期携带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的人,长期酗酒抽烟者,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等容易被盯上。

预警信号:乏力腹胀、肤色发黄

乏力腹胀、肤色发黄、出现蜘蛛痣、肝掌,应尽快去医院。蜘蛛痣,是皮肤上的小动脉及其周围分支,呈辐射状扩张、充血的一种表现,多出现在人的面部、颈部、胸部和后背。肝掌,即小、大鱼际的皮肤发红,按压后变成苍白色。

早期筛查方法:B超+抽血

只做B超容易漏诊,B超结合甲胎蛋白检测才能有效筛查癌症。高危人群,年龄40岁以上者建议每半年筛查一次。如果发现异常,可进一步考虑CT或磁共振检查。


3. 乳腺癌——最伤女性的癌

乳腺癌已成为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头号恶性肿瘤,未婚或高龄(35岁及以上)初产、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小于12岁或行经超过42年等,为高危人群。

预警信号:乳房、乳腺有肿块

乳房左右不对称、乳房肿块、乳头有分泌物、皮肤像橘子皮。若有以上表现,且年龄为40岁以上的女性,应考虑有乳腺癌的可能。

早期筛查方法:乳腺B超

初步筛查发现问题建议再做钼靶,更加精准判断乳腺是否健康。


4. 结直肠癌——“恶性程度”较高的癌

结直肠癌已在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第三位,死亡率排第四位。肥胖、糖尿病、习惯性便血、有癌症家族史或肠息肉史者,容易被结直肠癌盯上。

预警信号:长期便秘、腹泻,便血

二附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杨刚提醒,4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以下4个情况,请及时就医

稀便、黏液便、脓血便,或便中带血(呈鲜红色或果酱色)。长期下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排便次数改变:从一天一次到一天三四次。排便性状改变:出现血便,排便疼痛。

早期筛查方法:肠镜

高危人群建议每2~3年做一次肠镜检测。


5. 胃癌——早发现治愈率高的癌

“十人九胃病”,相比欧美人,中国人更受胃癌“青睐”。幽门螺杆菌携带者、过量抽烟饮酒,以及长期吃高盐、熏烤煎炸、腌制食物、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是胃癌高发人群。

预警信号:胃痛、食欲减退、口臭

食欲不振、胃部不适或疼痛,经常恶心、呕吐,排出黑亮的柏油便,尽快去消化科进一步检查。

早期筛查方法:胃镜

40岁以上高危人群应每2~3年做一次胃镜筛查。


6. 食管癌——“吃”出来的癌

除了环境和遗传因素,吃太咸、爱“趁热吃”、爱喝酒、主食硬等饮食习惯也是导致食管癌的常见原因。食管癌容易盯上40岁以上,且有消化道癌家族史或上消化道病史或症状。

预警信号:特异性吞咽困难

吞咽食物时有疼痛感、胸骨后闷胀不适、食管内有异物感或上腹部疼痛。

早期筛查方法:内镜检查

食管癌高危人群先做普通内镜检查,并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等精查,如果内镜下没有发现可疑病灶,应定期随访。反之,应及时就诊。


热点文章